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校友风采>>知名校友知名校友

【生命最后的馈赠】我校人体科学馆里一颗永远跳动的心脏

发布时间:2016-05-06 浏览次数:0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段惠轩老先生驾鹤成仙后,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遗体捐回学校用于医学研究。至今,段老先生的心脏还躺在学校西教学楼三层人体生命科学馆里,他的心脏还在有力地跳动,辐射出馈赠生命、延续生命、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正能量。

>早年留日,学成归国

段老出生于1887年,终年97岁。他早年留学日本学医,1917年回国,1917-1921年任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我校前身)内科学教授。

>国难当头,投身革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40年,在国家危难之际,段老弃生命于度外,抛家庭于脑后,毅然参加了革命,誓言不唱凯歌誓不还。他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在冀中卫生教导队培养医护人员,后到革命圣地延安,又到太行山和冀中平原为抗日军民健康服务。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受到广大指战员的称赞。日本投降后,随着地方政权的建立,段老由冀中卫生部顾问,调任冀中行署卫生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北省卫生厅厅长、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他为河北人民的卫生事业,艰苦奋斗了半辈子。

>生活朴素,为人正派

段老生活朴素,作风正派。平日衣着简朴,一直保持着战争年代养成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在建国后三十多年里只为接待外宾做了一身灰色毛料制服和一件老式皮大衣,五十年代买的一身青色制服,到老还穿在身上。家人劝他换一件新的,他坚决不要。室内家具十分简陋,段老为不给组织增加负担,身患眼病后的日常生活由老伴照顾。段老为人正直,坚持原则,他对人对事非常认真,即使身边人做错了事,他毫不客气,铁面无私批评,即使是上级领导对某一问题的决策欠妥,他也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当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因此,他受到人们的崇敬。

                     河北医科大学人体科学馆

>移风易俗,捐献遗体

段老带头移风易俗。他早在1960年就投书《健康报》、《光明日报》建议推行火葬,提倡把遗体献给医学科学事业。1963年和1979年两次写下遗嘱,在死后要把遗体献给医学事业。段老先生溘然长逝后,遵照他的生前遗愿,将遗体捐回学校用于医学研究。

为学严,为师贤,为人正,对国忠,这是段老先生真实写照。段老为国家抗日事业做出了贡献,为我省卫生工作做出了贡献,为我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段老凭着对医学教育事业的无限挚爱,凭着为学校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落叶归根的情怀,凭着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一切”的坚贞信念,选择了生命最后的馈赠,选择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他是大医精诚的典范,是医大灵魂级人物的优秀代表。他生命的最后馈赠促进了学校医疗卫生事业向前发展,他的生前救人、死而不已的精神在医大校园里得到了永生。有学生说,每一次经过段老先生心脏前,就会停足伫立,情不自禁地鞠躬致敬,心灵经受一次洗礼。段老先生的精神教育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医大人。

段老先生虽已驾鹤成仙,若他蓦然回首,或许欣慰——沉舟侧畔已是千帆劲发。“遗体捐献”现在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像段老先生这样人越来越多,他们在临终前选择了最后的馈赠。是他们无私的奉献,让医学得以向前发展;是他们的大爱无疆,让垂危生命迸发出新的火花。

河北医科大学官方微信制作

编辑:岳云鹏、于金石

照片:校史馆、人体科学馆

 

版权所有: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东路361号 邮编:050017 网站维护:校友工作办公室

冀ICP备字05002885号